2019年7月31日,“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由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指導老師黃海,學生張雅新、何逸飛、席登偉組成的湖南大學“三下鄉”侗族建筑文化社會實踐調研隊新晃調研小組到達龍溪古鎮與新晃博物館,探尋新晃古鎮文化,重走紅軍長征路,拜訪文化專家,調研傳承古建筑文化精神。
調研小組成員在龍溪口
唐代詩人李白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讓龍溪地區聞名于世。小組成員在此調研發現,龍溪古鎮內也保留著包含紅色遺跡在內的豐富建筑文化資源——龍溪書院、清匪反霸展覽館、紅二、六軍團長征過晃舊址、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家在龍溪住宿遺址、龍溪烈士公園等等,承載著新晃地區濃厚的古建筑文化價值。
上午9時,新晃侗族自治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張主任親切帶領調研小組參觀了龍溪古鎮。小組成員首先來到了曾經名震一方的古代高等學堂龍溪書院,在常務副院長蒲風雅先生的解說下,小組成員以古建筑文化為基,深入領略古人所言君子之道。
參觀清匪反霸展覽館
沿著蜿蜒曲折的街道,小組成員來到了新晃的清匪反霸展覽館。講解員為小組成員翻開了一副壯闊的剿匪圖,那時以姚大榜為首的土匪們在新晃地區常年作惡為害百姓,直到1950年8月、9月之間,人民解放軍發動“雪涼合圍”一役,將蟻集在湘黔邊界涼傘5000名土匪予以殲滅性打擊,才讓新晃地區走向了社會主義的道路。
重走長征路
之后,小組成員隨著講解員來到昔日的紅二、六軍團長征過晃舊址,1936年元月,紅軍在長征途中來到了龍溪口。當年,賀龍帶領的紅二、六軍團在長征時為打擊尾追的國民黨軍隊,曾在這里組織了一次激烈的戰斗——長征史上稱之為“便水戰役”。1937年12月,著名建筑師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一家從長沙前往昆明途經龍溪口時,住宿于此半月有余。
烈士陵園中的革命烈士紀念碑
緊接著,小組成員懷著敬畏之心走進了龍溪烈士陵園,一座座墓碑上記錄下了紅軍戰士們的英雄事跡,土地下沉睡著不屈的英靈。小組成員每讀一個名字,內心便會蕩起陣陣漣漪,仿佛也來到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一睹當年紅軍以血肉之軀為革命事業建立起萬里長城的場景。
黃志清老師在新晃博物館為調研小組成員講解
調研小組前往新晃博物館拜訪到侗族文化專家黃志清老師。他曾在初、高中擔任教師與校長,也在文化局、教育局與民族宗教局任職過,對于當地民族文化包括建筑文化研究具有較高的造詣。出于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與保護,他在退休后被政府返聘管理新晃博物館,一直為新晃侗族文化振興而服務。
黃志清老師始終在做一名思考者,思考著侗族文化的未來。當得知調研小組的對侗族建筑文化研究的課題后,他充分肯定了此次調研的價值,并如數家珍地講解館內展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來總結的關于民族文化的經驗分享給小組成員,并從多角度闡釋了侗族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逐漸衰弱的原因,拓寬了小組成員對侗族文化更深層的認識。
調研小組成員在龍溪古鎮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都高度關心重視古建筑文化價值的保護。調研小組成員面對侗族建筑文化逐漸衰弱的現象也在不斷思考:在本次調研中能為這片充滿文化資源的土地做些什么?如何為當地侗族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作出貢獻?古城建筑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一直在路上,這也是當代青年們的“長征路”,而這段長征路,需要更多關心古建筑文化保護的有志之士一起結伴同行,譬如黃志清老師,心中滿懷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始終奮斗在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第一線,是真真正正傳承了紅色精神的人。
(通訊員:何逸飛 張雅新 席登偉)